导航

当前位置:新闻热线新闻频道地方新闻

青海“红光村”挖掘红色文化驱动脱贫致富

  中新网西宁6月24日电(鲁丹阳)红光村原名赞卜乎村,意为“红军精神光照千秋”,这个由当年西路红军修建的村庄,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城以西23公里的积石山下的黄河岸边,是撒拉族人的聚居地。

  “全村现有178户890人,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共确认建档立卡贫困户19户64人。”红光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介绍,耕地少,种植结构单一,村民缺乏务工技术、思想落后、缺乏发展意识等方面的因素都在制约该村的发展,“增收难,难增收”是红光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瓶颈。


图为红光超市内部摆放的循化特产。 鲁丹阳 摄

  为了摆脱贫困现状,近来年,政府部门累计整合资金1200多万元逐步建成了西路红军纪念馆、博物馆、红光寺、红军小学和红色广场“五点一体”红色教育基地。

  同时,红光村以红色文化和具有撒拉族特色农家院相结合的模式,推出“红光村撒拉人家”农家院,并陆续建成了红光超市、红光磨坊等旅游项目,打造“民俗之旅”“生态之旅”“红色之旅”三大特色旅游项目。

  “农家院建成运营后,产生的承包租金收益,将按发放工资的形式进行分配,并在用工时坚持优先吸纳本村贫困户群众就业,目前吸引本村闲置劳动力共7名,其中2名为建档立卡贫困户,人均每月增收2800元。”马乙四夫说。


图为在公伯峡水库鱼塘内养殖的红鳟鱼。 鲁丹阳 摄

  走进红光超市,货架上除了摆放有普通食品和生活用品外,还有不少循化土特产和当地村民们制作的手工艺品,“以前我在拉面馆打工,手受伤后就来到超市工作,每个月有3200元左右的收入。”营业员马木海麦介绍,旺季时超市的营业额有近3000元,当地的土特产特别受游客欢迎。


图为工作人员正在公伯峡水库的鱼塘内喂鱼。 鲁丹阳 摄

  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,在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,红光村结合自身特点,又创办了水上旅游服务公司、冷水鱼养殖基地和牛羊育肥场,马乙四夫介绍,“培养产业发展,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的就近就业难题,另一方面又助推了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,全面助力农村振兴发展。”

  记者在公伯峡水库的鱼塘里见到了正在喂鱼的韩乙四么,“我在公伯峡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工作了近4年时间,每个月有4000余元工资。”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他通过这份工作不仅脱了贫,还致了富。


图为红光村内部的农家院。 鲁丹阳 摄

  自实施精准脱贫以来,红光村累计举行了各类技能培训32场960人次,带动贫困户12和29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。(完)





免责声明:刊登本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,请联系编辑删除。
上一篇:不只是网速快 5G还有这些重大价值
下一篇: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揭晓 伊朗影片《梦之城堡》包揽三项大奖

Copyright © 2012-2024 www.xwrx.5i5h.Com 新闻热线. All Rights Reserved .
邮箱:1837655332@qq.com